中国核工业创新之路:一堆一器退役 自主研发多堆多器( 六 )

循着自主化这一道路,原子能院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大展宏图。1984年,原子能院自主开发和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简称“微堆”),这是一种小型、安全、低功率的核装置,只有高压锅大小,可应用于中子活化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制备、堆物理实验及核仪器考验等。

原子能院堆工部微堆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牛胜利讲述了一段利用微堆破解百年谜案的故事。2008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联合多方力量破解清朝光绪皇帝死因,“我们采用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发现,光绪头发中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比墓穴环境中的砷浓度高得多,而其胸骨、胸腹部衣物等处检验出的残存砷总量达到201毫克,充分证明光绪是被高剂量的砒霜毒死的。”

微堆还是我国反应堆“走出去”的先行者。截至目前,原子能院已为巴基斯坦、加纳、尼日利亚等国建设了微堆;在2016年成功将原型微堆中的核燃料235U富集度从90%降至12.5%,并实现满功率运行;2017年和2018年又先后成功完成加纳微堆和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改造,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完全掌握微堆设计、建造、运行、退役、低浓化技术的国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