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火箭“心脏”跳动的声音( 二 )

50多年过去了,航天六院自主研制的100多种不同型号、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及空间推进系统,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和各类卫星发射提供了动力保证,因其高可靠性、高成功率的特点,被誉为中国的“金牌动力”。

近日,本报采访人员来到位于陕西西安的航天六院总部、11所、7103厂、165所抱龙峪试车台等地,了解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背后的故事。

“那时只想早日完成研制任务,没有一个人叫苦”

走进展厅,一幅幅黑白照片将时间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秦岭的大山之中,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艰辛之路——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采访人员面前依次展开。

当年,火车停在秦岭南麓一处不起眼的小站时,067基地的建设者们傻了眼。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基础设施什么也没有。上世纪60年代中期,秦岭山沟中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当地老乡第一次见到解放汽车时,吓得直往玉米地里钻。当随车人员告诉他们这只是一种运输工具时,老乡们才打消了顾虑。听说这是运输用的大家伙,习惯喂牛喂马的老乡竟抱着柴草过来,要“喂汽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