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高峰之路)( 三 )

中国建筑需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内核,并逐步建立起建筑理论体系。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无论是海南的椰树,还是西北的胡杨,它们都是从自己的土地上独立生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不能作他者嫁接的枝条。一些研究者总是自动地将中国建筑理论看作是对当前已有建筑学的“补充”。所谓“补充”就是可深可浅、不追求系统性。所以很多理论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不求体系。这样的观念大大局限中国建筑理论发展。

建构以自己的以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建筑的蓬勃涌现。

中国气派文艺创作需立足中国文化土壤转化创新

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还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唯有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对今天文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