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华为的硬气从何而来?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华为的硬气从何而来?

原创<br> 华为的硬气从何而来?

17日一大早起来,看到华为海思的声明非常震撼。“保密柜里的备胎芯片全转正”,成为对于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为实体名单最大的反击。

有人说这是年度最好的公关稿,没有之一。也有人质疑华为说这话的底气。作为曾经的华为人,百感交集。当年的一幕幕又浮现出来,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在意料之外,却又是预想之中。

居安思危: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在华为感触最大的就是公司居的安思危意识。入职培训的时候,会有专门的危机意识培养环节,将公司历次的危机、教训和转型抛出来,让新员工去学习,讨论和感悟,有点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感觉。

我记得我那一期讨论的案例是关于“大公司”病的,当时华为做大以后,有高管热衷于利用公司资源四处出差开会,谈业务,导致商务成本大幅攀升,效果却非常有限。在一次大会上,任总(任正非)将报销的海量飞机票,做成工艺品,颁给他们。可以想象领到“奖品”的那些高管们的心理阴影面积。后面,通过对文山会海的优化,再到电话会议的推广——能电话解决的就避免出差,以及差旅审批系统的优化,商务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