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资本王淮:早期科技投资的周期、策略与世界观 | 投资者说( 七 )

王淮:这里存在一个商业化的合理范畴,可以理解为投一家公司的时间点。多数机构在商业化的合理范围内找顶部机会——商业化爆发前夕,我们在找底部机会——很有可能商业化还没有开始,但我们认为在2到3年内有大的前景。也就是我们强调Technology/Problem Fit,而很多人强调Product/Market Fit。

李曌:可以理解你们寻找的机会来自于Technology/Problem Fit?

王淮:是的,这是既能赚钱又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机会,这两点我们都非常关注。过去我们之所以错过好多运营性质的项目,比如快的、饿了么、Musical.ly等等,也是因为我们的偏好。运营更多的是利用人性的特点,强调人的组织,而技术很需要抓细节,要深度去理解问题的本质,才可以设计出对应的量化步骤,尽可能自动化地解决,这是我们感兴趣也擅长的。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错过了什么,而是抓住了什么。

等到Product/Market Fit的时候,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产品形态,看清市场也变得相对容易,判断的难度要低很多,这时候投资机构的竞争点更多的是品牌、资本、团队规模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并不具有优势。相反在Technology/Problem Fit阶段,我们更早、更聚焦地寻找Data Intelligence可以解决的问题,这让我们一方面理解更深入,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相关人脉,去寻找我们认为有机会变大的市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