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户贵阳:一座新兴都市的希望与阵痛( 四 )

万宜不负父母所望,于1993年考上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户口由此迁入城市。

在当时,这意味着“鲤鱼跃‘农’门”。户籍的“农转非”使万宜拥有了城市人的特权——各项票证的分配与就业等,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当时市场上的大米卖给农民是5毛,但卖给城市居民是1毛3分8。”万宜回忆。

1996年从绵阳师范学院毕业之后,万宜曾被分配回盐亭县一所高中教学,并在此期间结婚生子。但城市对于万宜的吸引力却从未消退。

2005年的圣诞夜,万宜和家人告别,成为贵阳的一名大学教师,户口随之迁至贵阳。他是“新贵阳人”的先行者。

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冬季,万宜看见了《青红》里的贵阳——铅灰色的天空与连绵的山脉。这里的一切都尚待改变:马路远不如平原城市般”横平竖直”,弯曲狭窄,楼房低矮,农田连绵;即便是在当时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人们也难以找到平整大道,雨后的道路泥泞不堪,一脚踩上去,裹满黑泥。

“穷困与落后是显而易见的,满眼灰暗。“但万宜隐约感觉到,变化终会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