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户贵阳:一座新兴都市的希望与阵痛( 六 )

周丽景用了近半年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反复衡量迁户口的利弊,最终离开了自己生活了28年的故乡,迁至贵阳。

万宜和周丽景认为,“为了孩子的教育,这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我们这个小家的户口需要在一起。”

在当时,按照贵阳“义务教育阶段划区招生、就近就学”的要求,万宜的妻儿将户口迁至万宜所在的花溪区,孩子则可顺利就读花溪第二中学——“一所在当地数一数二”的公立重点中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万宜用积蓄在任职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新房。

周丽景在贵阳没有亲戚,工作繁忙的万宜忙得没有时间和她仔细介绍这座城市。很长一段时间里,户籍页上印着的”贵阳“二字,对她而言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如同当时的贵阳一样,周丽景的人生也随处需要重建。考验无处不在。

在日益都市化的贵阳,人们难以通过”关系“得到工作,规则性得以强调。周丽景需要重新就业,从一名内科护士变为一名手术室护士,从编制内员工变为合同制员工,“饭碗没了保障”。工作压力骤增,却难以寻得原有社交圈的慰藉——迁至贵阳后,万宜一家一年只能回老家一次,也鲜少和家人通话,“当时的长途电话费太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