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户贵阳:一座新兴都市的希望与阵痛( 五 )

“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

2005年初到贵阳,万宜与同事在大学附近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1个月房租350元。当时,万宜所在的花溪区尚无高楼与商圈。周边的村民自发地在此开垦土地,修建低矮楼房,居民区于焉成形,错乱密集。

万宜曾将母亲接至贵阳短暂居住,母亲对贵阳的印象只有三个字:“脏兮兮”。

但变化正在悄然发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贵阳市政府顺势而为,于2006年开始一场雄心勃勃的城市化运动——颇具地方特色的一二级土地市场联动开发,拉开了贵阳市造城运动的序幕。

2007年,万宜决定让女儿成为这座年轻城市的居民,这意味着妻子和女儿将一同迁至贵阳。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当时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近一倍,户籍制度却仍然把家庭与他们的家乡捆绑在一起。

万宜的妻子周丽景为此感到担忧。这个土生土长的盐亭女人从未出过远门,在县城医院当护士,生活平静而稳定。二十余年的积累已让她拥有固定的交际圈与生活方式,她本不是个喜欢变化的人,“迁到贵阳,则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