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孤残弃婴和他们的温暖驿站( 九 )

30岁的秋英 , 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学习管理超市的技能 。 有一次 , 她负责的区域出现货品丢失 , 杨建利老师按规定进行管理 , 扣工资 。 秋英很不服气 , “为什么要罚我?我又没有拿?你们罚我 , 我要找院长 。 ”在秋英的逻辑里 , 老师罚她 , 是把她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

老师们自然能理解 , 孩子们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成长 , 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 可一旦进入社会 , 在普通人看来 , 不免有各种碰撞和不适 。

驿站

孩子们“轴”的另一面 , 带来的是认真和心无旁骛 。 正常人干一件事 , 重复多了会觉得厌倦 , 福利院的孩子不会 。 在洗车中 , 如果老师规定擦3遍车窗 , 孩子们会默默地数 , 哪怕一擦完就干净了 , 他们也不会停下 , 擦满3遍为止 。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比起正常人 , 他们在岗位上待的时间长 , 用心程度高 , 不会考虑不同岗位间的利益得失 。 然而社会上能提供给他们的岗位实在太少 , 主要仍集中在洗车和家政服务上 , 这也是学校开设这两门课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