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黑暗面( 三 )

个人数据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商业甚至政治目的,但消费者和公众却不清楚哪些公司(机构)拥有了我们的哪些数据?它们将会如何使用我们的数据?它们凭什么拥有并使用我们的数据……这个过程几乎是一个“黑箱”。加上频繁曝光的黑客攻击以及数据的泄露和失窃事件,就更令人烦恼不安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数据知情权”的问题。2019年3月中下旬,阿里巴巴发起的罗汉堂在杭州召开“隐私与数据治理”国际研讨会。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让·梯若尔(Jean Tirole)在主题发言中称,用户的“数据知情权”应当包括用户数据被收集以后将会如何使用、使用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一系列清晰的告知。然而他也承认,就连他自己在浏览网页,按下很多“接受(同意)”键时也并不会仔细地阅读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在中国更为严重。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大量垃圾邮件,接到陌生人打来的推销电话,电信诈骗在中国已成为一大公害。这些都说明,在中国,盗窃和买卖用户数据是家常便饭。

有媒体报道,最近一两年来,在线消费贷款应用的蓬勃兴起,甚至已经产生了一个活跃的专门买卖被窃用户数据的黑市。这很难禁止,也很难说消费贷款平台没有参与数据买卖。去年9月,有亚马逊员工大规模对外贩卖用户数据的丑闻被曝光,一度引发该公司中国区高管遭洗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