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黑暗面( 五 )

科技巨头一向受益于网络效应或规模效应,在“数据时代”,这种网络效应尤为凸显,以至于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写了市场竞争的传统定义:Facebook的注册用户越多,它的“社交功能”就越强大,也就会吸引越多人加入;而收集了足够的用户数据后,公司会有更大的空间来改进产品、提升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加入;这又意味着更多数据和更大的网络效应……这让后来的规模较小的竞争者永远处于劣势。

如果放到国家的层面来看,这种资源的聚集效应就更加触目惊心。因此有人预言,随着数据时代的深入和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数字鸿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数据权力”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悲观主义者描绘了一幅暗淡的场景:对数据的掌控和挖掘能力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坚固的“护城河”;那些领先一步的企业和国家将凭借它吞没竞争对手,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重塑21世纪经济、乃至政治,从而加剧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并将它永久固化下来……

而技术进步派将这种对所谓“数据垄断”的担心看作毫无必要的“杞人忧天”,他们认为,数据的最大特征就是变动不居、源源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变迁都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就像当年谷歌和Facebook彻底颠覆了广告行业一样。因此,如果“数据是21世纪的石油”的话,那么它恰恰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变得比过去更加防不胜防。光占有数据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重要的是开发数据——历史上,石油大国往往不是经济强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