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拿起神经网络的“剧本”,传感器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四 )

2.数据协作的兼容性 。 城市数据的另一个问题 , 是数据源的多种类、多模态 。 比如仅仅是解决堵车的问题 , 就需要路面的车流量数据、车辆GPS数据、天气预报、路况健康监测数据等等 , 只有将不同种类的传感器融合 , 把各数据源捏合在一起 , 才能够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实时把握和调控 , 主动影响智慧决策 。

3.数据处理的高效率 。 目前许多城市的数据收集方案 , 都是通过摄像头、通讯基站等方式实现的 。 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摄像头的视觉数据需要进行语义分析、特征提取、图像理解等一系列处理 , 对算力资源、硬件配置、数据存储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是大规模的实时高精视觉数据一股脑儿地输送到云端 , 很容易造成数据堆积和处理延迟 , 成为“城市大脑”的重担 , 耽误一些需要实时反应的需求 。

归根结底 , 城市的智慧化不应该只停留在“被数字”的表面功夫 , 而应该真正让城市的每一寸肌理都能够感知数据、应用数据 , 这样任何地面事件带来的每一个“神经冲动” , 才能快速而顺利地抵达城市“大脑中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