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阿什贝利 次要诗人或原创性( 五 )

阿什贝利提到了“原创性”,它显然是艾略特的“传统”的反义词,更确切地说,是“重要诗人”在风格上的反义词。大诗人往往都不是“原创性”的。但是对于理解戴维·舒贝特这样的诗人来说,“传统”的范式却失效了。有时候,强加传统于其上是对这些具有相对较短传统的诗人的贬低,他们的诗,不是通过扎根于诗歌的长时期分层般的土壤而形成的,而是通过与生活本身的肉搏。“十五岁之后便无家可归,靠卖报纸,做餐馆杂工、冷饮售货员、农场雇工及各式各样的工作来养活自己”,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原创性”的东西的来源。就好比在中国新诗中,很多年之后可能我们谈论海子,以及我们现在谈论邵洵美、朱湘等人的方式,都不是“传统”可以界定的。

阿什贝利选择的这些诗人大都处于语言的不彻底和表达的有效性之间。这种不彻底不能说是他们的缺陷,有时,至少是在阿什贝利的解读看来,倒像是他们风格中的恒定因素,是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背景之于一出戏的关系,不管背景多么粗糙,但是作为有血有肉的部分,它是不可或缺的;当我们把它变得更为精致的时候,反而会对理解戏剧本身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些“小众诗人”告诉我们,生活并非总是能应付裕如的,他们的作品往往检视了他们捉襟见肘的时刻。和舒贝特这样的诗人生活上的失败形成对照,他们的作品的“失败”反而成就了其不可替代的杰出性,因为大诗人往往丧失了这样一种“反映”的直接与强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