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如何理解包商银行被接管的市场及政策涵义?( 四 )

监管意图:坚决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包商银行事件之后,城商行、农商行风险较高的问题可能加速浮出水面。流动性收紧的压力可能对城商行、农商行影响更大,同业发行难度加大之下其负债压力将显著提高。而事实上,中小型银行本就风险较高,近期监管部门人士的表态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前有些农商行、城商行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风险,处于技术性破产的边缘,这类机构要稳妥有序的按照市场化原则清理退出市场”,这表明包商银行事件并不是个案,后续的接管大概率还会有。

在我们看来,信用风险暴露背后,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股权结构与治理体系问题。包商银行历史上曾属于明天系控股,其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长期存在极大问题,映射至经营层面就体现为近两年比较突出的信用及流动性风险。而在此情况下,常规的银行监管手段如现场检查、处罚、约谈、通报、经营指标体系等均针对业务和高管,面对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往往显得乏力。

因而,本次接管应是监管处理类似“问题银行”的一次探索,通过接管经营权来隔离不良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的负面影响,给问题银行(主要是中小机构)一个整顿或者退出的通道。处置当期风险之外,重点在于规范商业银行股权架构和强化公司治理水平,引导资本参股控股银行应合法依规经营,防范金融风险于未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