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纾困的深圳样本: 市场化运作精准发力( 二 )

“大股东股权质押危机传导到公司,导致银行授信受限,对企业是毁灭性的。”

“欠了好多钱,光利息就几个亿。办公室里天天坐着好多人,来催债。”

回忆起2018年最困难的那段时光,受访企业家仍心有余悸。

以服务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为主业的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高新投”)在2017年底就感受到了市场有点“不对劲”,用该公司董事长刘苏华的话说,就是“民企的生死,关系到深圳的经济发展质量”。2018年上半年,该公司多次用自有资金、股东借款为上市公司提供救急周转资金。为了把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市场套利和资源浪费,高新投推出“固定收益+后端分成”的纾困模式。

“通过设置略高于银行、券商融资成本的固定委托贷款年化利率,可以避免因收费过低而形成价格洼地,引导共济资金流向最迫切需要帮扶的企业手上。同时,对走出困境后的民企资本,市场会给予合理估值,后端分成(股价涨幅分成)可以让机构获得与所冒风险对应的风险补偿收益,确保收益覆盖风险。”刘苏华说。

随着股权质押危机的扩大,2018年9月,深圳市政府层面开始有所动作。为了化解深圳市优质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的流动性风险,防止实际控制人股票质押信用风险扩散传导至上市公司,引发系统性风险,深圳市政府启动深圳市优质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共济机制方案。深圳市国资委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4家市属国企,以债权、股权方式提供融资支持,协调150亿元专项资金撬动300亿元纾困资金,化解上市公司质押股权的平仓压力和平仓危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