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商品,太少的品牌( 五 )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看到了一个非常窘迫的现实,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消费品牌是稀缺的。

当年日本消费电子品牌横扫世界时,有索尼、松下、尼康、佳能、日立、东芝、NEC、JVC等等;提到韩国,有三星、LG、现代、大宇等等;提到美国,会想到苹果、特斯拉等等。这些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的代言人,它们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我们国家提出了中国梦,中国要在全世界建立影响力,核心是要具备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集合,而这些品牌集合能够有力地塑造强大的国家形象。

品牌会产生创新力碾压。当你缺少对外制衡的创新和品牌支撑的时候,会生存在价值链的底层,被国外这些品牌力量十倍碾压,导致大而不强。

我们看看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要变成大国必须具备强大动力的基础底盘。从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公司的名单来看,里面的独角兽企业大概在140家左右。其中智能硬件公司有小米、柔宇、奥比、智米。像纳恩博、蔚来汽车、小鹏等这些属于出行,它们也属于产品型公司,总的来说,硬件型公司不超过十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