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色动力学:爱因斯坦、杨振宁宇宙大一统构想下最后一块拼图( 十 )

但在夸克模型中 , 几个夸克如何能够共同组成强子 , 处于在其它方面完全相同的状态但却仍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 , 又成了大家苦恼的事情 。

强子 , 里面的是夸克

1972 年 , 盖尔曼等人在实验的引导下重新考虑了格林柏格提出的色荷的概念 , (色荷是夸克的一种性质) , 以及以之为基础的杨·米尔斯理论 。 而这也正式标志着量子色动力学的诞生 。 由于色荷是一个三值量子数 , 因此量子色动力学的规范群被选为了 SU(3) 。

简而言之 , 盖尔曼他们把杨·米尔斯理论用在强力身上结合强力各种具体的情况最后得到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才是完整描述强力的理论 。

到了 1973 年 , 美国科学家格罗斯、波利茨、威尔茨克通过一个完善的数学模型说明:夸克之间越接近 , 强作用力越弱 。 当夸克之间非常接近时 , 强作用力是如此之弱 , 以便到它们完全可以作为自由粒子活动 。 这种现象称为“渐近自由” 。 反之 , 夸克之间距离越大 , 强作用力就越强 。 “渐近自由”为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支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