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色动力学:爱因斯坦、杨振宁宇宙大一统构想下最后一块拼图( 八 )

1961 年 , 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强子分类的 SU(3) 模型 。 这一模型不仅对当时已知的强子给出了很好的分类 , 而且还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粒子 , 但这一模型有一个显著的缺陷 , 那就是 SU(3) 的基础表示似乎不对应于任何已知的粒子 。

在粒子物理学里 , 标准模型(英语:Standard Model SM)是一套描述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 。 而描述电磁、弱和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 对应的对称性分别为:U(1)Y x SU(2)L x SU(3)c 。 这些对称群在数学上称为幺正李群 。 幺正指的是某个物质于时刻t在全空间找到粒子的总概率等于1 。 若微观粒子不能产生和湮没 , 那么某时刻\t波函数\t满足\t归一化\t条件 , 则在任何时刻 , 波函数都将保持归一化(概率守恒) 。 它叙述的是微观过程物质不灭的原理 。 而李群是一种只有一个运算的、比较简单的代数结构;是可用来建立许多其他代数系统的一种基本结构 。 (宇宙四大力 , 引力还没有被纳入标准模型)

1964 年 , Gell-Mann 与美国物理学家 George Zweig (1937-) 提出了夸克 (quark) 模型 , 将夸克作为 SU(3) 基础表示所对应的粒子 , 强子则被视为是由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t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