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们的隐形天花板( 八 )

Jeff在我们早期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退货追踪体系的时候,也采用过同样的“稍后修复”策略。在亚马逊早期有这么一个时间窗口,那时候如果您向我们退回一箱书,我们无法轻易判断这箱书您是不是在亚马逊买的。因此我们选择相信您,无条件相信。

然后,就有一位女顾客利用了我们这个漏洞,退回了一箱又一箱书。鉴于我们当时还相当有限的软件资源,Jeff说我们直接略过,以后再来解决这个漏洞。那段时间真的是非常痛苦,以至于我们的客服人员内部自发共享了这位女士的名字,这样他们就能在我们的软件和退货机制完善之前,注意到这位女士的退货申请。类似于每个显示器上贴着“小心这个顾客”的便签一样。 这位女士,无论您身在何处,您享有我们的专属礼遇,因为您在利用我们的漏洞上表现出了极致的企业家精神!

Prime体系有很高的壁垒,从经济和物流的角度来说,其他零售商想要模仿都不容易。正如之前提到的,要交付实物商品,必然有运输成本。所以像Postmates这样做配送业务的创业公司,单位经济模型极具挑战,加上人们对运费的厌恶,简直如履薄冰。可能要等到汽车自动驾驶或是无人机技术成熟,让交付实物商品的成本大幅降低,这种模式才比较容易跑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