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干货 | 如何在商品市场研究中达到广阔境界和细微视角的平衡( 八 )

对于一些上下游都是其他产品的商品 , 它的需求会比较容易把握 , 因为是其它商品的供应 。 比如化工品中的PTA , 它是聚酯的的供应 , 所以可以根据聚酯开工推测它的需求 。 那么就可以进行动态推演 , 根据当期的加工费来推测下一阶段的开工 , 并进一步推演价格的变化 。 这种思路就是所谓的蛛网模型 , 推演价格和供需之间的相互影响 。 但这种思路忽视了企业行为 , 这也是商品研究一直比较欠缺的一环 , 因而价格不会直接影响供需 , 而是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 微观的活动汇总成了宏观的供需;同样供需也不会直接影响价格 , 而是通过企业报价形成了最终宏观的价格 。 我们近年来商品和股票都看 , 就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思路去理解和演绎市场的逻辑变化 , 如果大家有余力 , 也建议至少对自己所研究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进行一定的覆盖 , 有助于理解行业 。

刚才说了 , 多数国内商品下游都是不可跟踪的 , 所以目前研究方式主要是基于静态思路 , 并尽量缩短对需求的观测周期以更好的拟合价格运行路径 。 以工业品为例 , 一般根据当年度的产能和计划检修给出不同时间段供应的预估 , 有了这个数据之后 , 再加上样本库存的变化可以推出表需 , 再根据终端的数据或历史规矩推出下一个阶段的需求 , 再加上下一需求供应变化 , 推出下一阶段的库存变化 , 继而推测价格可能的变化趋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