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砖上的成都记忆( 六 )

天空中的大雁、稻花飘香的农田、池塘里的莲藕鱼鸭……呈现在我面前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田园风光,还有汉代成都平原兴旺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早在战国时期就是全国重要的水稻产区。秦灭蜀后,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蜀地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并在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同样也是依靠蜀地提供的粮食和物资,在与项羽的争霸战争中占尽先手,并最终取得天下。汉文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进一步扩大了良田的数量和规模。《华阳国志》中就记载了繁县(今新都境内)“有泉水稻田”,江原县(今崇州境)“有好稻田”,“绵与雒(今绵竹、广汉、德阳一带)各出庄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四川地区的粮食生产不仅能够满足本地需要,还经常赈济遭受自然灾害的其他地区。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大饥荒,刘邦下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期“山东被河灾”、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巴蜀地区的粮食也曾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救助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同胞。

除“弋射收获”之外,画像砖中表现农业生产的还有“播种”“农事”“薅秧农作”“舂米”“纳粮”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画像砖不仅细致地刻画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生动形象,对汉代粮食生产从播种、田间维护、收获、舂米、入库的整个过程也作了十分全面的反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