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砖上的成都记忆( 八 )

两汉时期,蜀是我国栽植桑树和生产蚕丝的主要地区。那时的农家几乎家家树桑,户户养蚕。其中尤以岷江、沱江、涪江三江中游以及成都平原为盛。在沿江两岸,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桑林、圈围起来的桑园、房前屋后的桑树,正如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所描绘的那样,“栋宇相望,桑梓接连”。种桑养蚕是当时大多数农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成都籍的汉代大文豪扬雄,其祖辈就“世以农桑为业”。就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称自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再加上“薄田十五顷”,已经足以养家糊口,过上相当不错的日子了。

种桑养蚕业的兴旺,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早在战国时期,成都地区的丝织业就已经很发达了。秦国侵吞蜀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图“得其布帛金银”为一统天下的资本。到了汉代,相当多的家庭中都置有纺机,从事着蜀锦和其他丝织品的生产加工,所谓“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圜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纺纱织锦是当时大多数成都妇女的一项基本技能。据说一代才女卓文君,不仅能够当垆卖酒,纺布织锦也是一把好手,有人曾这样称赞她织出的蜀锦:“文君手里曙霞生,美号仍闻借蜀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