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刀尚需开锋:为何国内建了大装置,科学家仍需赴海外实验?

田瑞颖 赵广立/中国科学报

好刀尚需开锋:为何国内建了大装置,科学家仍需赴海外实验?

中国散裂中子源设备——靶站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供 原本可以拉动20节车厢的火车头,目前只拉了3节车厢。这既造成“火车头”资源的较大浪费,也导致“运力”严重不足,使得“运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此尴尬的窘境,印证在散裂中子源等国内平台型大科学装置的身上,或许再恰当不过。平台型大科学装置是为众多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服务的重要装置,后续建设直接影响研究人员能否利用此装置有效开展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有20个谱仪孔道,一期仅建设了3台谱仪,只能满足这些谱仪对应研究领域50%左右用户的实验需求,还有许多重要领域急需建设相应的谱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一方面造成了中子束流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国内用户希望借助散裂中子源开展实验的需求非常旺盛,也非常迫切,但仅有的3台谱仪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无奈之下,国内用户只能去国外开展实验,成本剧增、还要面对很大的不确定性,需抢占时机的重要研究也因时间而耽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