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8年造芯简史:从0到500亿,沙漠里开出郁金香(18)

对手机麒麟芯片等系统芯片的研发以及公共平台 , 仍在母公司体下 , 内部称为“大海思” , 后来归属在2012实验室旗下 , 主要从事面向未来的技术研究 。

▲徐直军

在华为内部 , 狠抓通信系统芯片的徐文伟被称作“大徐” , “小徐”是徐直军 , 在海思成立后开始挂帅进军消费电子芯片市场 , 从战略层面管理海思 , 海思的具体工作则由何庭波和她的北邮校友艾伟负责 。

海思总裁的重任落到了何庭波肩上 , 艾伟则分管Marketing , 徐直军则在以后的很多年是海思的Sponsor和幕后老大 。

▲艾伟

海思被寄予厚望 , 最开始 , 任正非给它定下一个目标:招聘2000人 , 三年内做到外销40亿元人民币 。 前者很快完成 , 后者却遥遥无期 。 有人说海思从成立起连亏了十年 , 要不是背靠华为这棵大树 , 早就凉了 。

不过华为海思高层的远见也就此体现出来 , 上至华为最高决策者任正非 , 下至海思直接负责人 , 没有谁因为海思的亏损而想要放弃造芯这条路 , 华为敢砸钱造“备胎”、造“备胎”的这种魄力和前瞻意识 , 放至今日也是许多企业所不具备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