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8年造芯简史:从0到500亿,沙漠里开出郁金香(17)

何庭波在硅谷期间 , 亲眼目睹了中美两国在芯片设计上的巨大差距 , 这为日后海思大规模引进海外人才埋下了伏笔 。

王劲则负责起华为第一个在欧洲的研究所——瑞典研究所 , 研究3G核心技术 。 那时华为在西欧毫无名气 , 这个开拓性的工作进展的非常艰辛 。 但据同事们回忆 , 他一句困难和抱怨的话都没提过 。 后来王劲又做了欧洲地区部Marketing负责人 。

与此同时 , 华为正陷入一场焦头烂额的战事 。 因为在国内的小灵通和CDMA节节败退 , 华为苦心经营多年的优势消耗殆尽 , 而中芯和UT斯达康抓住机会崛起 , 华为迫不得已转移战场 , 到海外去卖GSM和3G 。

2003年 , 华为冲出了重围 , 在海外无线的收入年增长了10倍 , 3G也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 将一众国内对手甩在身后 。

到2004年 , 华为已拥有数万名员工 , 销售额达462亿人民币 。

2004-2009 起步:初出茅庐 , 峰回路转

腾出手来做新业务的华为 , 在2004年10月将ASIC设计中心独立出来 , 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海思半导体 , 内部称为“小海思” , 从事外销芯片业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