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8年造芯简史:从0到500亿,沙漠里开出郁金香(19)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 起步远比想象艰难 。 2004年至2007年期间 , 海思消费芯片对外销量几乎为0 , 海思一成立就组建的手机芯片研发队伍 , 长达五年了无音讯 , 几款新生芯片纷纷遇到自家产品不敢用的窘境 。

要开发芯片 , 第一要务自然是定义芯片的规格(specification) 。 2005年 , 艾伟牵头定义了几颗消费电子芯片的规格 , 包括SIM卡、机顶盒芯片、视频编解码芯片等 。

SIM卡芯片是海思打响外销芯片的“第一枪” , 然而该芯片很不走运 , 立项时一片尚能卖10美元 , 等海思研发出来了 , 其价格已经跌到1元人民币 。 由于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 , 海思直接放弃了这个业务 。

而海思引以为傲的安防监控芯片 , 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亦是无奈之举 。

海思团队起初做视频编解码芯片 , 原计划是想先用在华为的视频会议电视终端上 。 但这种平时都是领导在用的产品 , 出了问题难辞其咎 , 还可能影响华为的大产品销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