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8年造芯简史:从0到500亿,沙漠里开出郁金香(23)

海思给基带芯片起名“巴龙(Balong)” , 是雪山的名字 。

许多国际半导体巨头都有一套独特的芯片命名逻辑 , 英特尔酷爱以设计组周边的山川街道名字为代号 , AMD则喜欢用F1赛车的赛道给芯片命名 , 而华为显然对高山和典故情有独钟 。

巴龙雪山位于和珠穆朗玛峰比邻的西藏定日县 , 海拔7013米 。 “无限风光在险峰” , 国内3G还未正式商用 , 华为就开始做LTE相关研发 , 并在2008年9月正式成立LTE UE开发部门 。 后来巴龙成为海思第一款成功的移动终端芯片 。

基带技术有多难呢?大约五六年前 , 安防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和GPU霸主英伟达(NVIDIA)都在做移动处理器的研发 , 但因为缺乏基带专利的积累陆续止步 。 苹果的自研5G芯片迟迟未露真容 , 坚持为苹果提供移动基带芯片的英特尔 , 也于刚刚过去的5月放弃了移动5G芯片市场 。

而高通正是因为积累了可观数量的3G、4G、5G基带专利 , 在移动芯片市场所向披靡 , 其片上系统(SoC , System on Chip)还被很多人调侃是“买基带送CPU” 。 强大如苹果 , 在跟高通大闹专利案后 , 最终还是选择花钱泯恩仇 , 继续采用高通的芯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