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要洋气,也要接地气( 四 )

从2002年摆摊起家,一路走到如今拥有了好几家门店的“王老板”,王自文可以算是吴江路上的老人了,“很多当年还是学生的、在谈恋爱的,现在都是有孩子的人了,看到我还是能叫出名字”。

老魏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静安,从小生活、读书,再到了工作,几乎都没离开南京西路方圆一两公里以内,吴江路改造后过了挺久,他和同事聚餐时无意走进了王老板的新店,这才突然“对上眼”了。老魏说,相比改造前的吴江路,现在的休闲街虽然洋气了、高大上了,但他还是很怀念之前那条从“一地鸡毛”的小菜场里演变出来的、很“妖”的“小吃一条街”。

事实上,如今很多老上海提到吴江路,还是会对之前由烟火缭绕、竹签遍地、吆喝叫卖和小电灯泡组成的“烟火气”念念不忘。

2000年左右在南京路茂名路上班的老魏喜欢光顾吴江路,因为在南京路商圈,吴江路的“伙食”是最便宜、品种最多、性价比最高的。在他的印象里,每到傍晚5点,吴江路准时开始“冒烟”,不宽的街道中间是一串背靠背的小商品摊贩,人手一只纸板箱,两侧则是热热闹闹的小吃店,当时还是“小魏”的老魏和朋友、同事们总是先用兜里的零钞买几盒烧烤,“总归先‘咬’起来咯,垫垫肚子再去小饭店门口排队”。老魏说,他记得当时的吴江路有个不成文的传统,要是王老板店里位子不够,你去隔壁李老板、孙老板家里坐着点菜,王老板再给你端过来,也都是可以的,“想想是蛮有意思的。但有一句说一句,当时的吴江路虽然是更加接地气,但好吃是好吃,就是吃起来是蛮切力额,位子不够人也多,连台子也要自己收拾、自己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