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黑天鹅”围攻滴滴( 三 )

随后滴滴和Uber的补贴大战开始,随后在资本的撮合下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的KSF与萌芽期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这已经不是决定因素,所谓的用户习惯是靠补贴维持。

与之相随的,资本、补贴、司机,以及除app外抢占其它好的流量入口(如微信、支付宝),毕竟适逢O2O风口爆发,app太多手机屏幕都不够放了。这时候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

V(野蛮生长到一家独大)=f【网络效应(司机+用户)、补贴力度、资本、线上入口】

如果只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资本是决定因素,形成了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像之前的淘宝在电商界的地位那样,易到、神州专车等只能从垂直场景中寻找机会。

让滴滴没有想到的是,如同淘宝一般,虽然自己一家独大,但如今出现网约车“京东”甚至“拼多多”的概率在提升,更尴尬的是它也没有淘宝的“命”,至少人家淘宝赚钱了。

2016年7月,被称为网约车新政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宣布了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随后,网约车相关政策体现出“属地管理”特征,各地政策不同,滴滴也没办法复制模式,因而不同地区滴滴的网络效应也大相径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