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黑天鹅”围攻滴滴( 五 )

这也反映了如今网约车在需求量大时会出现司机数量不足的问题。衡量淘宝服务器的不是看平时有多流畅而是看双十一的晚上;衡量网约车平台的内功不是看你平时打车,而是看高峰期时打到车的效率,一个小时的等待似乎不是个让人满意的时间。

因此,通过体验+分析,这一时期:

V(规范化)=f(司机数量、各地政策、用户习惯、车费)

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在一些网约车政策规范较严的地方这种情况似乎还好些,滋生出了新的打车形态B2B2C。

前一段去宁波出差,打了几次滴滴后发现全都是统一的车子。后来跟司机聊起来听他讲道,个人申请网约车司机不太容易,集体会好些。有公司或者个人自己整一批车辆,然后由司机缴纳押金充当网约车司机,这样的机构似乎有好几家。

而这种B2B2C的商业形态给人的总体感觉其实更像是出租车公司借助线上平台(滴滴)实现线上化。脱离共享经济范畴,但好处是可以凭借第三方机构来吸纳司机,毕竟交押金统一配车,这也降低了门槛。不过“不差车”,这似乎也是如今汽车厂商进入网约车市场的优势,从侧面迎合了此次车商“围剿”滴滴底气的合理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