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点火”商业火箭:“中国版SpaceX”获认可 但仍有难题待解( 三 )

其中一部分人原是传统航天系统的总师级人物或一线工程师,担任过部分火箭型号的研制设计,或者分系统采购、组装。他们在最近5年间先后离开传统航天系统,自发组成了一个新的公司实体。

一位长期从事军民融合研究的人士分析,和传统航天业相比,商业航天发展规模还比较小,在人才、经费、技术实力还不足,当下阶段更合适作为先行先试去探索。

中国商业航天的实体,主要是央企子公司以及民营企业两部分,其中民营企业是从无到有、自下而上地生长出来的,以目前市场上仅有的十几家公司来看,人数规模在千人左右。这和传统航天集团在人才实力、技术和工业基础形成鲜明对比。

民营企业通过自己的设计能力、采购能力以及渠道商能力,再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试图生产出更高效、低成本的商业运载火箭。尽管从技术角度,目前尚未有一家成功发射,但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密集试射已经掀开了中国商业航天时代的一角。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政策体系。

一位来自商业火箭“国家队”、并参与《通知》意见征集的从业者称,正是在2018年下半年,央企和民企开始应邀参与该《通知》意见收集,但主要是面向民企,因为相比此前的研制设计阶段,在那个时间点,部分民企计划试射火箭,开始走相关机构的审批流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