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谁将成为私募的新生命线——慈善基金( 四 )

其实慈善组织也不想这样,一方面,这些海量资本确实可以制造出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其衍生的部分可以滚入专项基金内,更好地壮大慈善项目;另一方面,现在的很多捐赠人也开始对资金的保值增值有要求,也需要回答捐赠人善款利息被用在什么地方等问询。

在政策法规还不那么明朗的时期,一些慈善组织中的精英也曾经摸索着向外投资,他们顶着法规空白的压力,专业知识的有限,通过与社会金融力量的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效果,甚至有的基金达到年化10%左右,这即使放在专业投资机构也是非常不错的业绩了。

但由于一些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公益就是要“纯净”,这些很好的尝试被中断了,大量资本又再次从扶持社会创新中退了出来,回到了银行,连理财产品也不敢买,只能以存款形式获得极低回报。

然而,慈善资金的低效率使用其实反而是对公益精神的违背。这些掌握了社会大量资源的组织、基金会,总规模大约2000个亿,其中基金会大约1000亿,这些庞大资产不管理,终究面临着通胀缩水的危险,且大家付出爱心拿出来的钱实际上却被无效的搁置,简直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