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上建起的产业园:国家示范“先锋”缘何沦为“烂摊子”( 五 )

面对集中区的债务负担,池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是吃饭财政、转移支付财政,2018年收入仅107亿元,支出已达154亿元,无力负担集中区的债务。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当初上级把集中区作为高配的正厅级直管区,轰轰烈烈推进建设,但一年后改成“省市共建、以市为主”,降格为副厅级单位,大量建设任务交给地方,地方“小马拉大车”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集中区一位干部说,原本集中区的税费省级留存部分是留给区的,但这个政策从2016年就收回了,“集中区选址在一片农地上,我们用5年时间才把基础设施建好,企业开始落户,正要用政策时撤火了,等于空头优惠,这一项每年就是1.5亿元左右。”

巨额债务重压之下,一些需要资金等配套的大企业“难引进”。“我们只能招一些中低端产业,这限制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某负责人说,上海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备投资30亿元,需要集中区占股投入5亿元配套资金,无奈拿不出来,后来企业落户江苏了。

决策变化快?基层难落实

本刊采访人员了解到,安徽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是当地积极争取并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复后选址池州、芜湖两地成立了省级直管的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示范先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