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记录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期刊篇③)

文学记录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期刊篇③)

文学记录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期刊篇③)

孔令燕

中国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何 平:今年是《当代》创刊40周年。《当代》是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成果。2014年,《当代》明确地把“文学记录中国”作为办刊宗旨。当时恰逢《当代》创刊35周年,“文学记录中国”其实也是《当代》的办刊传统和精神品格的确证,说是“刊魂”也不过分,你作为《当代》现任的社长和主编,如何理解“文学记录中国”?这在你的办刊实践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孔令燕:《当代》创刊就是随着新时期思想和社会的开放应运而生的。“文学记录中国”既是杂志的发展轨迹,又是现实主义办刊宗旨的具象描述。自1979年创刊起,前辈们就将现实主义确定为办刊宗旨。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宗旨阐述为“文学克隆真实,关注现实民生”。2014年我开始全面负责杂志工作,正逢《当代》创刊35周年,就建议把办刊宗旨用更加当代化的语言、更加精准有力的句式,概括出来。最后议定为“文学记录中国”。《当代》发表的作品,几乎就是一部文学性的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史。每一部重要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进行了文学化呈现,从中能看到中国如何从过去那个时代,一步一步地走到改革开放的年代。《当代》走过的四十多年,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种变化和成果的参与者、见证者,《当代》的确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发展的进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