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记录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期刊篇③)( 四 )

何 平:而且,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艺术的角度,《当代》40年也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提供了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样本。

孔令燕:其实所谓积极的探索,就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发展、关心人们生活的变化,在编刊的时候有意识地寻找那些能够观察和思考这种变化的作品。我们希望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作家对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有新体验、新发现和新表达,要真的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写出超乎寻常的况味,做到艺术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这些名作虽都是现实主义,但是因为作品关注的时代背景、现实命题、个体命运不同,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各不相同,客观上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多样化的更新发展。

何 平:《当代》的长篇小说太强,以至于我们往往忽视了《当代》在其他文类上的贡献,《当代》的中短篇小说也并不弱。在栏目设置上,《当代》这些年加强了散文栏目的建设,比如“讲谈”,比如祝勇“故宫谈艺录”和李敬泽的“春秋随笔”专栏在读者里都有很好的反响。

孔令燕:《当代》毕竟是一本“杂志”,要做到体裁多样、兼容并包,必要有各种文学体裁的丰富和补充。中短篇小说中有许多名篇:王蒙《布礼》、冯骥才《雕花烟斗》、路遥《惊心动魄的一幕》、陈忠实《初夏》、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王朔《空中小姐》、贾平凹《艺术家韩起祥》、夏天敏《好大一对羊》、叶广芩《太阳宫》、尹学芸《阵亡》、宋小词《直立行走》等等。散文上,设立以纪实、叙事、关注人物命运等为主的“大散文”栏目,如“史记”“讲谈”“纪事”等,目的在于丰富中国散文的当代表达与实践,尽量摆脱“抒情散文”的窠臼,根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