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亿元被收购,家乐福到底错过了什么?( 二 )

能不能更懂消费者?

多年前,家乐福、大润发、欧尚都是上海商超行业的翘楚。为什么如今却走上了“被收购”的道路?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不够了解消费者。作为商超行业的领军者,“家乐福们”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和供应链。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主力消费群体也出现了变化。这个时候,“家乐福门”却在如何与消费者建立“强连接”上出现了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服务方式与新生代消费习惯脱节。电子商务的兴起带来了“足不出户”的购物体验,但“家乐福们”有些后知后觉。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移动购物的重要性。在2015年,家乐福、大润发不约而同地上线了网上商城,而且自建网站、App、物流。可此时,天猫、京东等平台的超市类购物服务已经非常成熟,此时推出线上服务对家乐福和大润发来说,不仅意味着高昂的建设成本,还意味要解决“如何吸引消费者”的问题。所以,两者的网上商城运营并不理想。

第二个问题是,“家乐福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商品丰富”特点在大数据时代却没有升级。商场采购时追求“大而全”,消费者选购时却因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同时,“家乐福们”曾因为市场地位而设置了“进场费”“营销费”等各种准入门槛,使得卖场方便与品牌商的关系很微妙,结果在当下流行的“按需定制(C2B)”上,起步也很晚。卖场里商品丰富是丰富,却有“货不对板”的可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