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波理论:漩涡星系的形成机制,藏着宇宙一切现象的最本质规律( 七 )

18世纪后期 , F.W.赫歇尔用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开始恒星计数的观测 , 以确定恒星系统的结构和大小 , 他断言恒星系统呈扁盘状 , 太阳离盘中心不远 。

扁盘状

而到了 1845年 , 罗斯在观测猎犬座星系M51时发现旋涡星系存在 , 并且发现了漩涡星系存在的螺旋臂 , 后来科学家对螺旋臂进一步观察 , 发现旋臂都在恒星富集之处 , 主要成员大都是明亮的年轻恒星 , 以及由之产生的稠密气体——尘埃云 , 其中有许多电离状态的氢云(即电离氢区) 。 新的恒星以特别高的速率在旋臂处生成 , 堪称恒星的摇篮 。

随着人们对宇宙的观测不断加深 , 漩涡星系的螺旋臂让科学家疑惑不解 , 螺旋臂是由星系的核心延伸出来的漩涡和棒涡组成的区域 。 这些长且薄的区域类似漩涡 , 漩涡星系星系也因此而得名 。 然而漩涡星系是由几十亿乃至几千亿颗恒星构成的 , 此外还有大量的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 。 旋涡星系的自转是较差自转 , 当它们环绕星系中心作旋转运动时 , 星系最外围(边缘)的恒星运动得比接近中心的恒星更快 , 内部的自转角速度大于外部的角速度 , 旋臂本应当越缠越紧 , 最终完全缠绕在一起 , 最终使旋臂消失殆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