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科学探索光耀中华 超级计算改写中国速度( 六 )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严重挑战,生物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对撞机”到“天眼”

科学重器标注中国力度

本报采访人员 吴月辉 韩俊杰

给银河系“重新画像”、发现锂含量最高的恒星……近年来,借助郭守敬天文望远镜(LAMOST),我国天文学研究接连取得一系列新的突破。

“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感慨万分,“过去我们的观测设备规模小,能做的研究非常有限。有了LAMOST这样先进和灵敏的大望远镜之后,我们能够看得更多、更远、更清,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被革新。”

从亿万光年之外的宇宙星系,到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如今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功能强大的大科学装置。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部署和投入建设大科学装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成并运行的有30余个。这些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持续推进,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助力中国科学技术走向更高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