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科学探索光耀中华 超级计算改写中国速度( 七 )

1988年,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成为继“两弹一星”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我国高能物理开始走上世界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郭守敬天文望远镜、上海光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散裂中子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科学装置又相继建成,很多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未来,更多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和运行,将在人才汇聚、技术突破、创新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追随到超越

超级计算改写中国速度

本报采访人员 谷业凯

“天气预报时效延长,关键的就是计算需求呈几何级倍数增加,只有足够大的计算机才能把业务方案中复杂的物理过程计算好,而国外是不可能给我们很先进的计算机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主持建立我国首个中期(十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回忆起当时进口大型计算机一波三折的谈判过程,他很是感慨。

今年6月,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发布了全球超算500强最新榜单。中国境内有219台超算上榜,上榜数量连续第四次位居第一;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继续排在第三、第四位;联想、浪潮和中科曙光三家中国企业分别以173台、71台和63台的数量位居全球超算制造商前三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