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里的经济学:"月饼券"流行 月饼也能资产证券化( 五 )

既然月饼存在广泛而旺盛的送礼需求,并且出现了一个稳定的流通市场,于是有厂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月饼券诞生了。

业内广泛流传的一个案例是:厂家印制面值100元的月饼券,以60/张的价格售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以80元/张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但消费者往往会将其用来送礼,所以月饼券进入流通市场,经过多轮流通后,被黄牛以40元/的价格收购,最后以50元/张的价格被厂家回收。

在这个过程中,月饼并未投入生产,仅凭一张月饼券,厂家获利10元,经销商获利20元,黄牛获利10元,直接产生GDP100元。在整个流程中,月饼实现了证券化,形成了商品经济的交易闭环。

在窦东徽看来,月饼券这类营销,本质上类似于一种期货,营销的产品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但在这种游戏中,厂家、经销商、黄牛、收礼人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消费者(送礼人)满足的是面子。

在月饼券的交易之外,又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机会。比如,厂家通过提前售卖月饼券,获得一笔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沉淀下来,既可以用来投入生产,也可以挪作他用。所以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预售模式。美发卡、购物券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被安利的产品,跟月饼券同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