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里的经济学:"月饼券"流行 月饼也能资产证券化( 六 )

这种预售模式最大的bug之一是,很多时候并不会被充分消费。就像人们总是用不完美发卡里的余额,收到月饼券的人,很多也经常会忘了去兑换月饼。

窦东徽解释,那部分“沉默”的月饼券,对于月饼厂家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收益。它利用了人们的“规划谬误”,就是说人们往往高估自己能在未来做到某些事的能力,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在期限内用券兑换月饼,实际由于拖延、遗忘、懒得跑路或操作等原因没有做到。

跟股市类似,既然出现了月饼券的二级流通交易市场,那么泡沫也随之而来。经济学中的一个常识是:商品的价格不等于价值,价格在供需关系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具体在月饼券市场,由于月饼是一种不可替代品,且消费者对月饼品质的认知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而浮夸的包装又加大了这种不对称,于是当月饼被证券化之后,就可能滋生价格泡沫。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一盒看似普通的月饼,其对应的月饼券往往标价上千元,但实际售价要远远低于标价。

这种价格错位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人们在送礼时,拿出去显得特别阔气有面子,但实际付出的成本却很低;二是商家可以正大光明地打折促销了,在月饼券面值的基础上打个二折,消费者会觉得占了便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