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全球连锁反应的Libra,与你理解的比特币有多远( 二 )

很多市场人士已经指出,加密货币就其技术特性而言,并不特别适于支付。首先,存在分布式记账带来的存储量大、处理速度慢等问题,其中低性能的节点尤其制约了整体效率的提升;其次,分布式处理还存在业务连续性和结算最终性较为薄弱的问题,难以准确判别交易完成时点,影响相应确权;再次,其安全性要求仅停留在“无法篡改账本”的阶段,一旦用户的私钥遗失或被盗,完全无法保证资产安全,且在公有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都会留痕,并不能真正匿名,也谈不上相应的隐私保护;最后,1/3或1/2以上的“算力攻击”,在节点资源高度集中的现实情况下,并非完全无法达成。Libra实际上是在加密货币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良,底层更多是中心化架构,最上层做了多中心处理,其核心节点有可能控制在一个机房以内,保证处理效率得到较大提升;与此同时,考虑其应用场景更多是在跨境支付当中,对处理实效和结算最终性要求偏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技术短板,让支付行为更具可行性。

第二,对应价值的可靠程度不同。

如我们所知,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是不存在价值锚定,也完全没有备付金的,其价值完全仰赖于“社区共识”。极端情况下,如果社区共识不复存在,比特币价值就将大幅缩水,甚至“归零”,这是加密货币价格经常随人们预期变化大幅波动的原因。Libra则要可靠许多,这表现在其最初的信任与价值注入来自于由发起人FB提供的资产质押,这就提供了真实、稳定的价值支撑。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Libra锚定的是一揽子法定货币及政府债券,这些资产穿透至底层后,100%都是美元及其他主流的法定主权货币,都有相应的国家信用作为背书。在这个意义上,Libra与其说是“超主权”,不如说是“跨主权”,它不是凭空创造一种新货币,而是对已有的各国货币进行了重新组合,甚至相较于某些单一主权货币,更具有价值稳定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