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自行车的“大脑”何以登上《自然》封面?( 三 )

“人工通用智能最好的前景就是将机器学习与大脑建模结合起来,这也是异构融合方案吸引人的地方”

天机芯被安置在自行车后座一个黑色盒子里,实际上还没有小拇指甲盖大,准确数字是3.8㎜×3.8㎜,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156个计算单元,在更微观的层面,共包含四万个神经元和一千万个突触。

仅从数量上看,单枚芯片的智力还不如一只果蝇,这种常被拿来实验的昆虫有几十万到一百万个神经元,是人脑神经元数量的两千多万分之一。“这只是个基础,证明可以在这么小的板子上高密度计算,未来还会不断优化。”团队成员之一、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张悠慧解释说。

模拟人脑的基础归功于团队另一位成员,清华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宋森。他建立了一个可以综合表达神经元特性的数学模型,继而用器件和电路模拟出来,把对人脑神经回路的观察应用到算法和芯片构建上。

硬件的设计思路,就是总结出人工通用智能两种模式的共性,共享给神经元和突触,让神经元和突触本身可自由配置,既可以服务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人工通用智能算法,也可以服务受神经科学启发的模型和算法,达到混合、协同的效果。这就好比一个可以兼容苹果IOS和安卓的手机系统,尽量总结出两者的共性并支持之,同时保留IOS和安卓的个性,灵活设计硬件,使之能按需配置,既能支持苹果,又能支持安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