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自行车的“大脑”何以登上《自然》封面?( 六 )

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所有通用的计算机都是冯·诺依曼结构的,突破冯结构是业界的一个研究方向,此前也已经有不少探索实践,出现了一些代表性成果。但直到今天,这些非冯结构的应用场景、应用规模都还比较有限,难以大规模推广。像天机芯这样基于人脑的神经科学架构起来的计算体系,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尝试,值得继续研究。

“如果研究总想着如何赶超先进,是否能应用,就很难做到最好,或是做出颠覆性成果。”

“人为什么需要一台无人智能自行车?”这是赵明国听到的最多的疑问,在天机芯登上《自然》之前,疑问背后的质疑明显多于好奇。

曾有一位企业家参观实验室时,毫不客气地说,“搞这个有什么用,什么也干不了,生产不了什么应用。”一定程度上,这代表了当时多数人的普遍态度。

回国前,施路平曾在新加坡科技局数据存储研究院担任人工认知存储器实验室主任,2004年,因其在类超晶格相变材料和器件上的杰出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成为当年新加坡国家科技奖得主。在收到加盟清华的邀请时,施路平已经带领团队研究类脑计算近六年。他认识到存储与处理之间不可逾越的高墙源自传统的冯·诺依曼结构,打破瓶颈的办法就是学习人脑模式,将计算与存储融合,这不仅需要存储器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生物工程学、计算机系统等多个学科的融合。这次邀约,让他心动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