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人脸识别进课堂:纪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 )

课堂需要有纪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更要看到的是,纪律只是达到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很多人都有小时候上课要“背着手”的记忆,之所以要背着手,也是为了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们,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课程本身。换个角度看,即便是背着手了,如果仍然是“神游天外”,教育的目的同样没有达到,背着手也失去了意义。

《人民日报》评人脸识别进课堂:纪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图2/2

以人脸识别进行监督,其实也是一个道理。能让人“身在课堂”,却难以让人“心在课堂”;能管住不玩小动作,却管不住精神不开小差。这么看来,改进技术未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唯一答案。想让同学们更加专注,课堂纪律与轻松氛围缺一不可、有价值的内容和有趣味的讲解相辅相成。

这听上去像是给“开小差”打掩护,但其实早在几十年前,便有人从科学的角度,论证如何才能让个人保持最大的活力与积极的态度。1924年,心理学家梅奥在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受托开启一场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在一个监控严格、奖惩分明的工厂里,很多人效率低下、愤愤不平;而在允许工人们结成小组、就生产自由建言的环境中,工作反而更有效率。这给人启示,人不是机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即便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理性个体,但利益所影响的毕竟只是外部行为;只有让每个人都更有存在感,创造轻松、满意的环境,才能激发更多活力和创造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像是我们所说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