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上涨,为何上海受冲击小?东三省还能下跌?( 五 )

猪脸识别?关注的是高端消费市场

自从网易丁磊养出了住公寓、听音乐、不吃抗生素的“味央猪”之后,阿里、京东也争相当起了“猪倌”。阿里巴巴去年年初宣布要用人工智能系统“ET大脑”养出“跑步猪”,并号称:跑步公里数将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未来,他们想要的是一头跑过200公里的好猪,而不再是一头200斤的猪。而京东则在去年年底干起了“猪脸识别”的事,让养猪的流程变得数字化和智能化。

那么,猪价上涨,这些“科技赋能”,由互联网大佬领衔的“AI猪”是否能有招数?或者缓解当前猪肉的供需紧张?无一例外,互联网大佬养猪全是进行智能化托管,使用AI技术直接对猪的生长情况和环境进行监测。包括机器人帮忙喂猪、清洁、巡检,以及猪群行为的特征分析、疾病识别和预警等等。

看上去,智能化养猪可谓无微不至,人工智能进入该领域也的确是大势所趋,但结论是:它们与解决猪价问题基本没有关系。

首先是普适性问题。比如:由京东牵头研发的“猪脸识别”系统,每头猪所要建立的画面数据库至少需要7美元。那么一个1000头的生猪养殖场,要建立数据库就需要花费7000美元,折合4.9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购买设备和后期维护的费用。可谓浪费资源,又没啥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