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互联网需要学会遗忘?( 二 )

这并非一种比喻,在大多数网络平台上,我们发布的文字会被以十年为单位的精确记录,我们发布的照片不会褪色,发布的视频不会变形,发布的表情包也会在十年后精准的传达我们当时的情绪。

这既是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是问题所在。

如果说互联网记住的只是普通人的黑历史,掀起波澜再大也终会过去。那么,当庞大的记忆库里容纳了不恰当的关键词,则有可能演变成波及更广的网络暴力。

Handelsblatt Today的采访人员在《An Internet's Worth of Hatred Unleashed》一文中提到,2016年美国大选时,参选双方曾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就多个社会议题互相攻击、展开骂战。之后,这一漫长的战役虽然随着特朗普的当选落下帷幕,但完整的论战过程却被网络平台保存了下来。其关键词搜索里留存的大量负面信息,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民族仇恨言论,在大选结束之后的三年内,依然不断地被前来搜索的人们转发、评论、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因种种原因无法消除的网络关键词变成了一种传播符号——只要点进去,就能够还原所有的负面场景、所有的仇恨和偏见、以及所有的攻击对象。在这里,网络平台变成了传播消极、引导暴力的工具,偏见者们如同秃鹰一般寻味而来,聚集成团体,依靠关键词记录,挨个攻击、威胁那些与他们意见不合的陌生人——即使对方发言早在三年之前。互联网绝佳的记忆力,却孕育出了网络暴力的温床,让网络环境变得愈发糟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