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互联网需要学会遗忘?( 五 )

少年本人是一起校园枪击案的幸存者,案件之后,一直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为推动合理使用枪支和维护校园安全而发声,成绩优异,可以说塑造出了一个积极正能量的人设。然而,因为16岁时同好友的私人聊天中发表了种族歧视的言论,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依然能够被人翻出来、加以攻击和批判。

事件本身对错且先不论,这其中展露出的来自互联网的力量却是让人生畏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与朋友聊天时,大概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去记录聊天的内容——毕竟我们每天要与那么多人进行口头交谈,交换大量信息和情感,人们只会记录重要的、必要的信息。但是,互联网将这种信息交换彻底具像化了。现在,它不再是某种古老的传播方式,而是一行行精准排列的数据,可以被编码、被保存和被复制。当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换时,被记录下来的,便不再是重要或者必要的,而是未经筛选、事无巨细的每一条信息。

这就造成了一种情境:人们不可能记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互联网却记住了,还为无关看客提供了挖掘和评判的可能性,而当事人本身甚至没有办法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我的发言不再是我的发言,它归互联网和公众所有——某种意义上这何尝不是一种隐私权的缺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