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玻璃房”到“太湖之光”,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崛起之路( 五 )

最终 , 慈云桂团队通过创造性地提出“双向量阵列”结构圆满完成了军令状 。 而这时 , 距离六年之约还有一年的时间 。

这台注定载入共和国史册的超级计算机被命名为“银河-I” , 它的诞生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级计算机上的技术封锁 , 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 , 世界上第3 个可以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 也为中国在计算机科研领域争了一口气 。

看到了“曙光”

1986年3月 , 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值得纪念的时刻 。 包括杨嘉墀在内的4 位科学家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 , 建议“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 。 邓小平对该建议表示了支持 , 很快“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出炉 , 又被称为“863计划” 。

在“863计划”中有个单独列出的主题项目306主题 , 即智能计算机 。 1990年 ,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正式成立 。 在成立之初 , 中心的路线是顺势而为走‘五代机’的路 , 但在执行过程中306 主题专家组发现 , 日本“五代机”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翻译 , 这个方向并不是很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