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玻璃房”到“太湖之光”,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崛起之路( 六 )

经过讨论比较 , 中心发现美国的研发重点是个人计算机、高速工作站、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 ,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 。 继而专家组决定改变技术路线 , 负责这一主题的智能中心把研究方向从“智能计算机”调整为“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 。

也正是这一决定 , 将“曙光“带到了中国 。 曙光一号研发过程中 , 当时智能中心的主任李国杰主导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和科研模式 。

最初 , 中国计算机研制周期短则5-6 年 , 长则7-8 年 , 往往机器研制出来就已经落后了 , 难以被市场所接受 。 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 , 李国杰派了一支6人小队到美国硅谷 , 利用国外协作配套完善的大环境 , 加速并行计算机的研制 。 同时 , 他在国内首次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来研制并行计算机 。 他还让团队在UNIX 源代码的基础上 , 自行设计并行操作系统SNIX 。

李国杰的做法 , 直接提高了中国超级计算机的产品化和商品化程度 。 1993年 10月 , 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诞生 , 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6.4 亿次 。 而且 , 曙光一号接研制经费只有200 万元、从正式开发到成果鉴定只有一年半、产品化程度高 , 与中国过去的超级计算机研制形成鲜明对比 。

推荐阅读